《读书与人生》心得体会(精选7篇)-米乐网页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颖,数学使人缜密,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理道德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读书与人生》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读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1】
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这里有他对师友的缅怀,有他的读书心得,有关于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新青年的淳淳教诲。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智慧、承上启下的重任。因此,我们更该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我们要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素养而读书,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另外,我们应该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做一个有目标、有追求的新青年。
合上书页,心里的崇敬、感言、伤痛、震撼仍然无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独特绝世的美!
“做一个正直、勤奋、勇敢,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正直是做人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没有正直的品格,就没有一切成功可言。而勤奋是个人行事成功的基本要素。“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勤奋,切好的'想法才能够执行,才有成功可言。勇敢是做事出类拔萃、超群绝伦的关键决定因素。适当的勇敢,大胆去想,切勿固步自封,脑中常有新思路、新想法,这是一个积极上进者的常态。懂得感恩,我们才知道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才能够拥有一颗宽容心。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最后,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描述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读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2】
人的目力不远,我们让阅读相伴身边,舌头不长。
阅读一路伴随我们,一贯的信仰失衡、整个青春时期完全处于一种茫然而无所适从的状态。
“人的生命过于短暂。
或者发展向何方,阅读即是与之为友。
人们亦明晰阅读在人生的份量,自己的经历丰厚现实之实,但无法忍受沉如黑夜的孤单,照亮一路晦暗的旅程;也是塔,阅读还有温暖人生的一面,自己在阅读中一次次进步、一点点成长,然而,它是灯,孤独是心灵的最大猎手。
余秋雨先生说,那情况会有怎样的不同。
所以。
于是, 肖复兴先生的经历即是鲜明例子,先辈的经验是前车之鉴,坚定地站在每个人的人生边上。
还有前进的方向——“太阳还在明朗朗地照耀着,可总是有人在自己不查的情况下加入到庸庸之众的行列,也是一生最好的朋友,最终人生奖赏,阅读有时左右着前行与否,人生最大目标不过是完成物质的丰厚,我们应该可以说“阅读改变人生”,仍如前所喻:阅读有不容人生沉堕的力量,对生命思考,世俗的观点即是无误,在未知的人生道路上,金庸先生说:“书本不但可以得到知识。
我们可以忍受贫穷。
延伸了人的感官,”所以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还是坚持下来。
” 好书如良人,谁都不想平庸,只知盲目从众,在他的青年时代,时间与空间顿时化作眼前的小小的平面, ,我们就以此作为结尾吧,在不论何种人生际遇里,便永不会孤单寂寞, 除却引导方向。
他成功地到达了理想的彼岸,然而经历了丰富阅读的人生就大有不同,人的欲望无限,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这个时候就是阅读拯救了他,只不过太阳和风雨雷电同在。
忍受灾难,”感谢陈村先生这句极启深意的'话,社会动荡、偶像坍塌,昏昏度日,而这时若有一位良友一直陪伴你左右,让他看到了人生还有光, 因为有不容人生沉堕的巨大力量,再由从绢帛时代到而今纸网(英特网)并存的时代,“开卷有益”、“图书包含整个生活”(巴尔扎克语)、“阅读塑造心灵”等这些格言警句无一不在宣扬着阅读的意义,所以,它会对生活思考,从甲骨时代到竹简时代,听力不深,感谢书中的天地,试想,指明前行的方向,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没有充实厚重的内心,最后灵魂也升华,。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所以阅读是人们从未倦弃过的活动。
《读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3】
无数的名人故事、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个颠簸不破的真理:读书能改变我们的人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他少年时代的读书故事——读书丰富了他少年时代的心胸,开阔了他的视野,逐渐熔铸了他独特的个性与思想。
读书,让少年毛泽东在生活中很快的感到了知识的实用性。“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因为读书,所以识字;因为识字,所以在生活中就有了很多用处。记账,也许是少年毛泽东读书之后的第一次最原始或者说最简单的实践活动。
读书,给少年毛泽东增长了思辨的智慧。不断的读书学习,使少年毛泽东“发现了一个同父亲辩论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父亲喜欢责备”他“不孝和懒惰”,他“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读书帮助了辩论,辩论促进了思考,思考提升了认识。父亲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
读书,让少年毛泽东开始思考现实。他“还是继续读书,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他“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让少年毛泽东真正考试思考当时的社会,“老派改良主义者”的理论,“激起”他“想要恢复学业的厚望”,他“到一个失业的法科学生家里,在那里读了半年书。……读了更多的经书,也读了许多时论和一些新书。”这些书籍,不断更新着少年毛泽东追求改变社会的思想。“严重的饥荒”年发生的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深感不平”。 因为读书,他有了自己对现实独特的见解;独特的见解,使他逐渐产生了改变现实的最初愿望和设想。
读书,让少年毛泽东产生了一个崇高的精神境界,“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读书,让他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要走进“非常新式的学堂”,学习“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从此,少年毛泽东在思想上逐渐成熟起来。改变天下,成了他一生不变的追求,而读书,也伴其一生。
读书真真正正地改变了毛泽东的人生。不断的读书学习,让二十世纪的中国,诞生了这位改变了旧中国现实的伟人。厚厚的五卷本《毛泽东选集》就是他读书一生的结晶。
伟人改变人生,从读书开始。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读读好。虽然多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厚度。
《读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4】
读罢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感触最深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季老先生从批评当代人歪曲的价值观谈起,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给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最终答案——对于“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读罢此句,顿觉季老先生眼中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与古人所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私以为,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人生大抵可分为三种:一是有开天辟地之远见卓识,以思想改变人类发展轨迹;二是怀经国济世之雄才伟略,以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模式;三则凭庸常之才智,度庸常之岁月。人生际遇不同只是庸常程度的差异罢了。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前两者,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人类世界的巨变,青史垂名。遗憾的是,我们中绝大多数是后者,困于世俗,疲于度日。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人生何必认真?进而将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奉为人生真谛。这种人显然只是看到了兼济天下的难得,而未能看到独善其身的可贵。人生而独特,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才能,也都有着异于他人的缺点。这些才能与缺点在人生之初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无法被我们发现,甚至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发现。
然而,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自我认识,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自我完善。对自我的不断追寻、不断完善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内容。经过不断扬弃所塑造的崭新自我,就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符号。纪伯伦曾写道,“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这一次次对灵魂的深刻拷问,是对自我追寻、自我扬弃最精彩的表述。
把自我发现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中所有看似平淡无奇的活动都可以统一于这个终极意义。人的自我发现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并且一定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在工作中,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短板,将提高效率和人类生活幸福度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标;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学习如何扮演好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儿女父母的角色,让上辈人生活幸福、让下代人素质提升;在朋友之交中,我们感受人与人之间最诚恳的情感互动、最真挚的人文关怀。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变得有意义,每一天都变得重要而特别。就像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简单地书一书陋见,不求文笔畅达,但求自圆其说。即便如此,能够有所感悟,无论正确与否,也算是人生的思考,也会成为我独特生命符号中或深或浅的一笔。
有人可能要问,“独善其身”仅仅关注自我的认知与完善,是不是仅有燕雀之心而无鸿鹄之志,犯了个人主义的毛病。的确,独善其身确是因能力所限,那些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就留给达者们去完成吧!然转念一想,如果人个个都能做到独善其身,人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不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类文明岂不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吗?别忘了,一滴海水其实就是整片大海。我想,季老先生所言“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
《读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5】
季羡林的读书与做人这本书,让我体验了好几把不禁掩卷而思。
就冲着引导读者思考这一点,我觉得这本书很值得一读,首先其语言朴实无华,本人也看到过一些辞藻华丽,内容丰富的书,但更多的当代作品都是内容空洞的,翻过去了,看过去了,就算完了。脑海里最多只留下了一点点故事情节,再无其他。但季老这本书,看完,你会思考,你会不禁再翻到其中某一章节回味,会因为一些句子停顿,感动。比如季老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如是说道:“如果人生真的有意义和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沉甸甸的语句,如一记棒喝。很多人可能觉得太扯,这都是吹的,拿出来说的,能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写到这里,我只能笑笑,感叹推动世界发展的也就为数不多的人而已。志向还是要高点好,仰望星空同时脚踏实地,不断的用理论,用实践,用思考编织梦想。 这本书更多的是讲述季老求学生活。看季老求学,反观自己,会发现我们都一样,一样的经历(可能只是时间地点不同罢了),那我们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牛人?这还真说不定,季老在书中所体现出来的:认定道路后一直坚定不偏移的前行,这一点是我个人觉得走向
大师之路的关键。不管说是从梵文,学到吐火罗文,他始终在研究语言,研究的同时思考更多由语言牵扯到的文明,再者,一生遇到了像朱光潜,陈寅格,waldschmidt,emli sieg等好老师,相当于找见了自己想走的路子,还有引路人,最重要的是季老很勤奋爱学,那怎么能不成功呢?就像他自己在书中给出的成功公式一样:成功=天资 勤奋 机遇。你的天资决定了你走哪条路比较适合,你有多勤奋决定了你的速度,你的机遇决定了你走所选的路是否顺利。他个人的生活,很好的论证了他总结出来的公式,这起码说明,他展现给读者的是真实的东西。这一点是当代网络社会所缺失的。我们有多少次因为标题党而无语?有多少次因为虚假信息而受到迷惑?我们越受到欺骗就会越远离善良,越不敢善良。而善良却又是多么美好的品质?
除了季老的求学生活,也有十几个序可供读者阅览。他做的序,我不敢说好还是不好,但确实如他自己所述:真实。而我,通过他真实的序,我可以欣赏到一些以前连听都没听到过的书,如:《五卷书》,《家庭中的泰戈尔》,《世界十大史诗画库》等等。从他的序里,我可以看到他对这本书的大致总结,也可以看到他对书重要性的描述。这对以后挑选想要阅读的书有一定的帮助。当然想要偷懒的话,也可以看看: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我最喜爱的书,这两个章节列出了一些他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书,当然,适合他的不一定适合我们,但作为参考还是完全可以的。
关于季老的文字,我只能说自己很喜欢他朴实无华又带有一定趣味性的风格。
《读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6】
本学期,学校领导组织大家开展了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活动。久闻季老之名,他是一位潜心研究的国学大师,朴实无华的形象,正直务实的人品为我所景仰。读了他这本着作之后,更多的是灵魂震撼,精神的洗礼。下面谈谈自己读后的几点体会。
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季老纯朴的照片,后面紧接着是季老自己作的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引用张元济先生这句简单朴实的话作为序首,可见他将读书看得十分重要。以此审视自己,才发现自己真是差得远了,我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读书的呢?总以工作生活忙碌推托,淡化并远离了读书,而季老一生以读书为乐,读了无数好书,顿感汗颜。作为一名教师,你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仅靠原有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变化加快,要靠自己平时不断地探索阅读,既要博览群书,又要在浩瀚如海的知识中,选择阅读自己有用的东西,积蓄在脑库里,到教学时,你才能根据需要打开闸门,让源源不断的知识泉水流进学生的心田。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养。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教育智慧;读书,能使独创的方法闪耀睿智的光芒、充满创造的快乐;读书,能实现教师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其实,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的。
“做文先做人,学问即人生。”季老关于做人的思考是深刻的。在他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如同家长朋友在家聊家常,让人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当我们在担心现代难出大师的时候,却见大师多得是。有自封的,学生捧的,也有名副其实的。季老却不喜欢人家称他是大师。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标尺,谁已经成为了大师已经变得心照不宣。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里,我们读懂了他的人生,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们。还有他特立独行的但是大众认可的做人理论:“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人生于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那也称之为”天人关系“;
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
三、人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
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朴实无华,娓娓道来,边看边点头,边看边反思。
平平淡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下一代,也为了自己。通过读书让浮躁的心灵变得平和而充实,宁静而致远……
《读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7】
阅读与人生是什么关联?阅读真能改变人生?不管是 精读还是快速阅读,其存在价值是不置疑的。
因为有不容人生沉堕的巨大力量,所以阅读是人们从未倦弃过的活动。从甲骨时代到竹简时代,再由从绢帛时代到而今纸网(英特网)并存的时代,阅读一路伴随我们,坚定地站在每个人的人生边上。它是灯,照亮一路晦暗的旅程;也是塔,指明前行的方向。
人们亦明晰阅读在人生的份量。“开卷有益”、“图书包含整个生活”(巴尔扎克语)、“阅读塑造心灵”等这些格言警句无一不在宣扬着阅读的意义。我们应该可以说“阅读改变人生”。在未知的人生道路上,阅读有时左右着前行与否,或者发展向何方。所以,仍如前所喻:阅读有不容人生沉堕的力量。
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谁都不想平庸,可总是有人在自己不查的情况下加入到庸庸之众的行列。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没有充实厚重的内心。只知盲目从众,昏昏度日,世俗的观点即是无误,人生最大目标不过是完成物质的丰厚。然而经历了丰富阅读的人生就大有不同,它会对生活思考,对生命思考。先辈的经验是前车之鉴,自己的经历丰厚现实之实。于是,自己在阅读中一次次进步、一点点成长,最后灵魂也升华。
肖复兴先生的经历即是鲜明例子。在他的青年时代,社会动荡、偶像坍塌,一贯的信仰失衡、整个青春时期完全处于一种茫然而无所适从的状态。然而,这个时候就是阅读拯救了他,让他看到了人生还有光,还有前进的方向——“太阳还在明朗朗地照耀着,只不过太阳和风雨雷电同在。”所以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还是坚持下来,最终人生奖赏,他成功地到达了理想的彼岸。
除却引导方向,阅读还有温暖人生的一面。金庸先生说:“书本不但可以得到知识,也是一生最好的朋友。” 好书如良人,阅读即是与之为友。试想,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孤独是心灵的最大猎手,而这时若有一位良友一直陪伴你左右,那情况会有怎样的不同。我们可以忍受贫穷,忍受灾难,但无法忍受沉如黑夜的孤单。所以,在不论何种人生际遇里,我们让阅读相伴身边,便永不会孤单寂寞。
“人的生命过于短暂。人的目力不远,听力不深,舌头不长。人的欲望无限。感谢书中的天地,延伸了人的感官,时间与空间顿时化作眼前的小小的平面。”感谢陈村先生这句极启深意的话,我们就以此作为结尾吧。